2022年浅谈如何应对当前疫情给商业银行带来信贷风险
位置: 首页 >疫情防控 > 文章内容

2022年浅谈如何应对当前疫情给商业银行带来信贷风险

2022-05-23 09:35: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浅谈如何应对当前疫情给商业银行带来信贷风险,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浅谈如何应对当前疫情给商业银行带来信贷风险

浅谈如何应对当前疫情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信贷风险3篇

第一篇: 浅谈如何应对当前疫情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信贷风险

浅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摘要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中信贷业务不断壮大,并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但是在业务上升的同时业务收入无法得到全面保障,其风险程度对业务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对此,必须重视商行信贷业务风险,针对其业务及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其风险的应对机制等,这对于促进商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和促进社会需求的满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主要围绕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展开对其信贷风险的现状、风险管理情况等进行分析,并制定商行优化信贷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
风险;
防范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及风险简述 1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及风险 1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种类及形成机制 1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分析 3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情况 3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防的重要性 5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机制的缺陷 5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 6

(一)提升商行风险管理意识 6

(二)严格信贷业务各流程管理 7

(三)加强商行内部控制建设 7

(四)加强信用管理 8

四、结论 8

参考文献 9



引言

商业银行的盈利取得主要是通过吸收存款与发放贷款的利息差额获得,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为扩大利润,往往采取扩大贷款规模的措施,这一方面为商业银行盈利增长代来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信贷的过度增长也给商业银行代来了较大的风险。根据银监会数据,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在2000-2011年增长超过300%,但是同时信贷的不良贷款率也迅速增长,在商业银行的资产中的比重不断增长,这就给商业银行发展代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加以重视,注重分析其风险的成因并制定解决对策,这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优化与商业银行的更好发展意义重点。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及风险简述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及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也就是以申请人信用为基础,开放的贷款业务,这一贷款业务能够使商业银行通过各项信贷手段,将社会闲散资金筹集起来,进而出让给企业或者个人等使用,通过获得息差取得收益的一种业务模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就是指商业银行发放信贷后兴起收回本金与利息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源自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贷款申请者能否及时偿还贷款,这是其业务或市场风险的主要部分,此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还涉及到信用、政策及操作等相关的不确定性风险。笔者将在下文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类型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种类及形成机制

1.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的市场风险就是基于市场环境变动形成的信贷业务风险。其形成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鉴于经济和金融市场具备较强的周期性,在市场处于高度繁荣期时,市场的贷款量较大。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房地产市场为例,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虚假繁荣期,供给量较高、市场价格较高且明显高于消费者的收入增长情况,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需求量增加,市场量变大引起风险的上升。而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变动,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产业政策等的变动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也较大,形成奠定的政策风险。例如,根据2011年我国房地产新政的内容,国家严格限制房地产二套购房,征收房产税等措施,促使信贷业务的市场需求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基于房地产新政对土地政策的规定,房地产开发成本将提高,进而促使信贷业务需求量变大。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放与市场需求等将形成一定的差距,进而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加大。而不可个人及企业的其他信贷业务的市场风险与房贷业务的风险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篇: 浅谈如何应对当前疫情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信贷风险

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的主要途径,但同时也是诱发银行经营风险,导致银行破产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多方面原因,银行业出现了大量的不良信贷资产,信贷资产风险正在不断积累,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攀升、不良资产的积聚,必然会危及我国金融以至经济安全。近几年,我国政府不断地从多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试图把这个国民经济要害部门的致命风险有效化解。各界专家学者也呼吁要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出许多化解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但各种改革措施均明显成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依然严峻。为此,如何防范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现状

信贷资产主要是各类贷款,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就是银行投放信贷后形成的信贷资产中不符合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处于逾期、呆滞、呆帐(或按五类分类法为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状态而使银行资产风险加大,并面临资本损失的那部分贷款。从本质上说,不良信贷资产就是现实或潜在的不能保证贷放出的资金本息安全回收的信贷资产。

从总体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成“三高、三差”特点:一是不良资产比率高,信贷资产质量。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近1.4万亿不良资产后,不良贷款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截止2001年1月底,按“一逾两呆”口径计算,不良贷款率仍高达25.37%。按五级分类不良率更高,远高于10%的国家警戒线和人民银行15%的监管标准。同时,不良贷款结构形式严峻,呆滞贷款比例最高。据有关部门估计,不良贷款实际形成损失的约占全部不良贷款的7%以上。双呆贷款占不良贷款的80%以上,可疑类与损失类约占全部不良贷款的70%以上。二是信贷资产长期占用率高,信贷资产流动性差。贷款大量投放于固定资产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
大量的贷款被企业作为资本金使用,大部分流动资金贷款被企业长期占用,转化为铺底流动资金,部分承兑汇票因到期无法兑付形成垫款被迫转贷。三是信贷资金筹资成本高,盈利能力差。虽然近年银行综合付息率有所降低,但经过几次降息,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资金收益率实际下降。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高,以至大量不良资产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银行体系本身的内在原因,又有历史和体制的原因;
既有社会信用机制的原因,又有银行运作和企业经营方面的原因;
既有国内环境的原因,又有国际大环境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 政府的行政干预使银行信贷风险不断累积

在专业银行时期,国有银行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工具,不以盈利为目的,根据计划发放贷款,以支持国企改革和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出台,政府干预银行信贷工作有所好转,但在某些地方或某个时候,这种现象仍比较普遍,政府的干预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行为扭曲,使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 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从

“九五”时期就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且步伐也随着加入WTO而加快,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必然形成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一些产业因此而得到迅速发展,而一些产业却逐步萎缩,关、停、并、转的结果就使企业丧失偿债能力,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断积聚。因此对于正处于转轨的我国来说,政策性风险仍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

另外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电子网络技术的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相互的影响不断加强,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动荡以及金融危机就会在世界范围内出现联动、蔓延的趋势。同国际时,金融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不断膨胀,投机性资金流动增大了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风险。这也同样增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3、 企业经营不善

企业和银行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根据美国银行家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70—90%的问题贷款是由于企业经营原因导致的。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这一点就体现的就更为明显,尤其是企业管理行为直接关系到银行资产的安全,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弱化,财务管理能力低,间接加大银行信贷风险;
二是管理层不稳定,使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时常发生较大变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偿还;
三是随着企业新制度和组织形式的建立,企业利用股权拆分、转让、兼并、并购、联营和重组等方式进行逃避银行债务。

4、 金融体系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缺失

不健全的金融体系不但是诱发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而且不利于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和运营效率的提高,最终不利于银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形成恶性循环。目前最突出的就是利率管制问题。我国目前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政策,2000年开放了部分外币存贷利率,人民币存贷利率仍没有实现市场化。利率限制加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负担,使商业银行无法自由地根据市场利率对资产负债状况进行调整,无法推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使资产风险与收益不能合理匹配。

社会信用的缺失对银行信贷资产构成道德风险,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目前还没有完全培育起来有些企业一致某个地区赖账思想严重,有些企业肆意挤占挪用银行贷款,企业之间相互大量拖欠形成难以解开的债务链,无法回笼资金偿还银行贷款。这些情况对银行信贷资产构成严重的道德风险。

(二)内部因素

1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商业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从风险管理方面来看,仍有很大缺陷,主要是:(1)风险管理定位不准确;
(2)缺乏风险预警机制;
(3)风险分析工具不科学。

2、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完善

从制度体系上看,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贷款审查制度薄弱,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经营原则难以落实到位。从管理体制上看,组织结构不合理,条块分割,环节众多,责权不明确,未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
各种风险管理综合协调程度不高,难以从总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
缺乏独立的.

风险监控程序,致使管理层,决策层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用状况。从经营机制上看,决策机制不健全,对经营决策缺乏有效的约束;
信贷人员的责、权、利不统一,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充分货币化,贷款的安全性与个人利益不挂钩;
另外,没有真正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

3、 员工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国有商业银行未能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更多的满足于日常报表统计;
信贷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把握不准,无法适应新形势下风险管理的要求。

三、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决定着银行自身以至金融业能否生存发展,而且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防范信贷风险,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立足于标本兼治,我们应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风险管理经验,从外部环境治理和银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入手。

(一)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化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或提高资本充足率仅仅是浅层次的改革,而更深层次的改革应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约束机制。其基本要求是,建立明晰的金融产权结构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解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的根本途径。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就是建立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相适应的金融产权制度,使国有商业银行获得独立的法人产权地位和自主经营权,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这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内部权利约束机制,形成对经营机构和人员的产权约束,防止“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产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另一基本要求。对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进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势在必行,随着产权多元化外部监管的加强,现行的各项管理制度才能充分发挥效用,才能真正建立起信贷管理的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清产核资,具备条件的可上市,进行股份制改造。

(二)加强银行内部管理

为保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提高,应从注重银行内部管理入手,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改革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在管理体制上,加强过程控制,完善内部控制,防范内部风险,实现从以补救为主的控制向以预防为主的控制转变,以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1、 完善审贷分离制度

许多商业银行都进行了审贷分离制度建设,基本实现了信贷经营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双分离,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效果并不都是很好。完善而有效的审贷分离制度应加强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方面是要建立好审批的组织模式,确定合适的参加人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贷款项目进行更充分的讨论,进而来权衡信贷风险与效益;
另一方面是制定审批原则标准,提高信贷审批效率,质量和竞争能力,因为好的审批制度能带动积极的营销和管理,有缺陷的审批制度则会使银行丧失竞争机会。因此既需要审贷 分离,更需要审贷配合,尽快使审批制度科学化和标准化。.

2、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对信贷风险进行预警和监控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稳定的预警制度和预警机制,以确保信贷工作能安全顺利进行。建立预警制度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应由总行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全行信贷风险预警工作,确定需要重点监测预警的行业、区域、产品和客户群;
组织各分行对特定目标进行信贷风险预警,明确其职责,以及对分行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二是建立一套完整和连续的风险预警数据库。风险预警数据库可分为两个层次:总行为一级数据库,内容主要是与预警目标相关的宏观经济信息和现代决策信息;
分行为二级数据库,内容主要是微观经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总行和分行之间,以及分行和分行之间进行信息交换,资源共享。三是改进风险预警的方法和计量模型,并注重培养从事风险预警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 建立信贷退出机制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要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流动,以保证资产的保值和增殖。作为商业银行,对一些夕阳行业的贷款企业,就必须严格控制贷款增量,适时压缩贷款存量,使贷款逐步从这些企业中退出来,以盘活贷款存量。但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贷款退出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宏观微观经济信息。(即需要预警机制的配合)最终建立起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信贷退出机制。

4、 加强贷后管理,进行全程控制

就一个具体的贷款项目而言,贷后的项目建设、运营到还贷完毕的时间远远长于贷款决策的时间。作为保障银行利益,实现管理目标的最后一道屏障——贷后管理,即控制——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可悲的是,我国的大部分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没能进行有效的贷后管理,以至贷款无法收回,形成不良贷款,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

进行贷后管理,就要加强贷款的基础管理,健全信贷档案,及时对账及时催收;
密切关注客户的经营状况,防止其违规操作、挪用、滥用贷款。设立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机构,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例如,英国标准渣打银行设立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与其他各部门分开,由它负责贷后管理,对重点客户特别关注,实地考察,及时了解客户贷后情况并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必须独立向董事会或上级行报告,对有问题的贷款提出处理意见。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

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就必然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只有通过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才有可能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从信贷风险的防范出发,当前应着重解决下列问题:

1、加快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后,使商业银行能够根据资金市场状况自主决定资金供给和资产运用,有助于降低过去那种由于对国有企业缺乏贷款约束产生的大量不良贷款所造成的风险;
而且,利率市场化也会对企业或其他资金需求主体形成较硬的成本约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对资金的过度需求和低效率经营状况,从而有助于减少不良贷款及其产生的风险。

2、 发展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是在市场经济的内在力量推动下自然成长的过程,

是各类市场主体在严格市场规则约束下自主参与市场活动。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缓解了信贷需求压力,也调整了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国家可以指引国有商业银行走向资本市场募集一部分股本来充实自有资本金,实现所有权的资源化。资本市场的发展是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资本市场的健全发展也同样成为银行上市的基本前提。因此,发展资本市场是防范信贷风险的手段之一。

3、 尽快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产生不良贷款一定是必然的。不良贷款影响着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势在必行,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综合运用存量和流量措施,减轻商业银行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的压力;
(2)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及时提足风险补偿基金;
(3)建立良性循环的核销制度,促进商业银行及时化解信贷风险。

4、 健全法制,改善社会信用

国家应尽快完善法制,进一步加强法制工作,积极支持银行的依法收贷行为,打击借款人赖账的不法行为。司法部门应运用各项法律规定,配合银行保全信贷资产,保护银行的合法权益,最后在全社会形成遵守契约,诚实守信的良好信用环境。

(四)提高员工素质,培育全员的风险控制氛围

对于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人才是关键。商业银行也不例外。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实现队伍的专业化。信贷风险涉及到银行多个业务部门和员工,风险管理需要全员的参与和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因此,风险控制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风险控制氛围。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规章制度约束。定期对贷款进行检查,一但发现违规或越权行为,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惩处当事人。二是道德约束。要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文化,强化每位员工特别是信贷员工的风险意识,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每位员工都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结论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较差,表现为流动性差,盈利性差,安全性差,最终导致信贷风险过高。究其原因有银行内部因素,也有银行外部因素。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目前我们应努力做好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工作,逐步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问题。

参考文献

①中国人民银行有关统计资料库.2000

②周素彦.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下降机理及政策建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2:26-30

③陈军.关于信贷风险预警的研究[J].《上海金融》.2001.11:21

④连育青.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市场退出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金融》.2001.9:30-32

⑤杨福明.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机制的特点及启示[J].《经济问题》.2003,3:45-47

社会科(《武汉大学学报[J].中外银行贷款项目管理比较.刘玉蓉,⑥桂国平.

学版)》. 2003

⑦李莉,马六一.《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M] .哈尔滨出版社.2001

重构和优化信贷风险控制系统的基本理念是,风险管理应当贯穿于整个贷款周期,在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管理的全过程形成相应的风险防范理念和风险监控机制。

(一)、制定标准化的贷款“三查”系统。开发针对借款人的行业、财务状况、经营行为以及管理方面的风险警示信号,制定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标准。

(二)、建立直观科学的风险预警指征体系。一是建立企业的承贷能力分析指标体系,通过对企业最大限度所能承担负债的能力分析,控制企业的贷款规模,可以有效抑制借款人投资膨胀欲望,减少信贷资金被其直接或间接移位现象的发生,降低贷款风险度。二是充分运用企业的现金流量指标,搞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三是加强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企业的盈利能力从长远看,是决定贷款安全性的根本。四是加强贷款客户的综合贡献度测评分析,根据客户依据其信用和贡献状况而作出的授信先后顺序及满足程度的差异,对贷款客户评定授信等级,并据以进行贷款投放和管理决策。

评判客户授信等级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一是客户信用等级;
二是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等级。从商业银行角度讲,客户对贷款风险的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客户的财务风险;
二是客户的经营风险;
三是客户的道德风险。因此,用作商业银行贷款选择和决策的重要依据的客户信用等级,在评判上应当综合考虑客户守信程度、客户财务风险程度、客户经营风险程度三个层次因素,最大限度地揭示出信贷客户的财务风险程度、经营风险程度和道德风险程度,并综合反映出信贷客户的贷款安全性态类别。而信贷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贡献等级,应当从信贷资源回报率、经营成果依存度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和评判。在现实经济金融生单位资经营成果依存度较大而单位资源回报率不高的信贷客户屡见不鲜,活中,

源回报率较高而经营成果依存度不大的信贷客户也为数不少。然而,商业银行为了实现风险可承受条件下的盈利最大化,必须紧紧抓住经营成果依存度较大的客户,并努力提升单位资源回报率。因此,我们考察、分析和评判信贷客户的贡献度时,既要重视信贷客户为商业银行的盈利额(营业收入额)占该行盈利总额(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大小,也要注重商业银行所取得的信贷客户营业收入(盈利)

与投入该信贷客户的信贷资源、成本资源之间的比率大些。建构客户授信等级的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对经过综合评价确定的客户信用等级、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等级分别确定系数;
运用加权平均法对客户的授信等级进行定量综合评估;
根据定量综合评估结果和有关评判标准, 作出客户授信等级判断。

要将客户授信等级作为贷款经营决策的根本性的重要依据,按照客户授信等级的好差序列,排出客户贷款的先后序列,决定贷与不贷、先贷后贷、贷多贷少、期限长短、利率高低。运用授信等级管理技术,可以克服盲目性,提高组合管理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将有限的信贷资源在各个层面、各类客户、各种产品之间进行优选配置,对银行的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进行总量控制。依据对客户授信等级的动态监测,对客户授信等级或有明显不利趋势的信贷资产及时采取措施,通过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力求银行总体上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三是信贷员要在客户授信等级评判和识别的基础上,要对客户财务风险对贷款风险的影响程度趋势进行分析,并研究提出防范客户财务风险向贷款风险转移的对策与措施。

(三)、建立有效的审批流程策略。风险识别主要受制于审查部门对每个风险资产关键潜在风险的预测、监视、识别的能力,因此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标准的审批流程以提高风险的识别。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信贷人员(客户经理)的风险识别、测量的一般技能有限的实际情况,控制贷款风险最可行的办法是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贷款审批的流程体系,实现信贷审批过定这个标准化的审批流程由定量和定性两部分组成:程在一定程度上的硬控制。.

量分析通过对客户财务资源的评估得出风险评分结果;
定性部分以银行内部最好的信贷员根据个人经验进行贷款风险决策的方法为基础,系统通过进一步研究信贷员的判断以及判断得出的过程,归纳整理制定出可供其他信贷员效仿的确切定性标准。

(四)、实行“三权分立”的贷款审查组织构架。加强风险的防范能力首先必须要按照内部控制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建立“信贷制度制定权”、“贷款发放执行权”和“风险贷款处置权”三权分立的贷款审查组织构架,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调查制约系统、风险审查制约系统、风险审批制约系统和风险检查制约系统。一是信贷委员会和信贷管理部行使“信贷制度制定权”,负责制定、修改银行的各项信贷政策和信贷制度、规范各项授信业务的标准和流程、设计对客户信用风险的评估方法和审查模式、界定银行系统内各级机构和人员的审批权限,并负责对以上制度和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二是信贷业务市场部和信用审查部行使“贷款发放执行权”,信贷业务部负责信贷业务的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跟踪管理,信用审查部负责贷时审查并向有权审批人做出报告。三是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和资产管理保全部门行使“风险贷款处置权”,负责对不良资产的清收管理。

(五)、优化风险管理岗位设置。没有优良的人才配备和科学的激励机制,再完美的管理框架也是无法运作的。从市场发展的要求来看,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在风险与机会中不断谋求平衡的过程。因此,建议在风险管理体系内建立“风险经理制”,其职能宜确定为:以效益为中心,以风险控制和防范为责任,在贷款审查、检查和不良贷款的管理中将风险控制在更低点。

同时,对信贷主管分设级别业务职务序列,并相应授予信贷业务审查、审批权限,统一实施“一个层次审查,双人会签审批”的信贷审查、审批模式,从机制上保证最终审批人不主导审查,有利于信贷人员、审贷人员、贷审委成员多角度揭示贷 的风险防范体系。”集体决策、个人负责、权力制衡“款风险点,进一步固化了.

第三篇: 浅谈如何应对当前疫情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信贷风险

浅析商业银行如何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作者:赵俊彬
来源:《商情》2016年第48期

        【摘要】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有助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但收效并不明显。商业银行仍然面临严峻的信贷风险,致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较大的困难。为此,商业银行要深刻地认识和分析信贷风险的表现和成因,进而采取有效举措做好防范工作。笔者在本文中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对策

        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不断加大。其中,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各种各样的风险是导致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1客户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产生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已经成为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客户的信用状况。客户的信用状况的好坏对信用风险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客户借贷后不能按照当初的约定按时还清承诺的利息和本金,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这种违约现象也直接导致银行蒙受损失。

        1.2客户受利益驱使产生的法律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所处的法律环境不好,与信贷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使得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着法律风险。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企业在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部分法规制度缺位的情况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巧立名目,有意识地逃、废金融债务。

        1.3政府非正常性干预产生的经营风险。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容易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影响。当地政府部门为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新上项目,过多地干预商业银行的正常信贷业务。

        1.4内控制度不完善产生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内控制度建设,内控制度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不够完善,不完善的内控制度就给一些不诚实、不正直的人钻了空子。具体到商业银行内部,就是商业银行个别信贷业务人员,受利益驱使,利用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的漏洞,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利用手中的权利违规授信、放贷,取得不正当利益,因而给商业银行造成信贷风险。


推荐访问:商业银行 疫情 浅谈 浅谈如何应对当前疫情给商业银行带来信贷风险 浅谈如何应对当前疫情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信贷风险 疫情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