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乡村振兴战略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文章内容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乡村振兴战略

2022-05-20 10:50: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乡村振兴战略,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乡村振兴战略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乡村振兴战略3篇

第1篇: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乡村振兴战略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结课论文

1、结合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和发达国家提升软实力的做法,谈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2、试述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抓住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3、试述中国能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4、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请从以上题目中任选其一,写一篇论文,字数要求在1500---2000字左右,统一格式,并用A4纸打印,收齐后以年级(各学院班级集中联系)为单位,按照学号顺序排好后,统一交给老师。截至时间6月8日(16周的周五)。

格式参照附件1:

试述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抓住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姓名

班级

学号

专业

试述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抓住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事实证明,产业转移的发生, 既能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也会对当地的人文环境、社会稳定和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中国在承接产业转移,逐渐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使我国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也将为莘莘学子带来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关键词:产业转移;
大学生就业;
高素质专业人才;
产业结构升级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与趋势

一般来说,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随着全球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传统垂直分工已经向水平分工转变并迅速普及,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转向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之加快。

1.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及特点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共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次产业转移都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带来工业生产率的飞速提升,促成了产业转出国与产业承接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转移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美国是这次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第一个“世界工厂”。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在19世纪前70年里,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1/3~1/2,世界贸易的1/5~1/4。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通过承接来自英国的产业,奠定了其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并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也是第二个“世界工厂”。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世界工厂”的首次变迁。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二战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西德转移。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 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西德。自身则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影响巨大,西德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成了第三个“世界工厂”。也可以说,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二次变迁。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区域在东亚地区。日本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输出国,而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则是这次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持续了大约20年,由日本所推动的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引领了东亚崛起的“雁阵飞翔”。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日本在这一“雁阵“中处于“雁首”的地位。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催生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奇迹。

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延续至今。这次国际产业转移之所以独立于上一次产业转移,是因为这次产业转移的输出地、转移的目的地等方面和前次产业转移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具备新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输出地不仅有日本,还包括亚洲 四小龙”以及美国。产业承接地包括东盟四国,但主要是中国大陆地区。在此次产业转移中,中国大陆地区成为最大受益者。除了对亚洲“四小龙”产业的承接,中国大陆地区还以广阔的市场吸引了日本、美国和欧洲的大量投资,从而使自身的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也可义说,对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国际地位。

2.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第四次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其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一是更加重视东道国本土的市场消费需求。20世纪9O年代以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福利政策和超前消费模式作用下,形成了加工基地类型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超前消费能力不断削弱,高福利政策也难以为继,世界生产加工能力严重过剩。为了应对危机,世界各国一方面纷纷采取刺激消费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力图防止本国的消费能量被别国汲取,消费市场成为产业转移的关键关注点。中、印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拥有庞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规模,从而成为各国扩大消费出口的焦点。同时,各国也希望本国消费市场尽量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因此,未来国际产业转移将以满足东道国消费市场需求为主要特点。

二是围绕获取技术和科研成果的产业转移日益突出。技术发展是企业获得比较收益和超额利润的重要手段。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或地区)都把科技创新作为走出困境的根本手段。一方面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保证科技创新战略实施;
另一方面,以获取技术和科研成果为特点的产业转移更加明显。金融危机后,持续走高的技术研发成本,迫使跨国公司将研发外包作为降低成本的首要举措。因此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外资并购的热点领域,这些领域重点涉及电子、IT和医药制造等行业。

三是研发中心伴随生产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金融危机以来,东道国市场的最终消费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当生产转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时,为生产和市场竞争服务的研发中心的转移就非常必要。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研发机构,既可以充分利用海外相对廉价的科技资源,也可以满足东道国市场最终消费的需求。并且 随着竞争日趋激烈,研发中心的研发能力和研发层次必须不断提高才能立足于东道国,成为东道国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是围绕能源和原材料优势进行产业转移。能源和原材料作为重要的要素投入,对工业增长意义重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但是各国围绕能源和原材料所展开的博弈进一步加强。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国丰富的资源和相对廉价的成本将吸引相关加工产业向这些地区集聚。例如,沙特阿拉伯凭借能源优势,正在成为世界石化生产的重地。预计到2015年,该国石油化工产品的年产量将达8000万吨,总投资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五是新兴产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世界传统制造业成本条件的变化,产业转移呈现出从发展中国家再向后发国家转移的态势。同时,随着传统产业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基本完成,以及能源等原材料竞争日趋激烈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增长开始向新兴产业转移。为谋求将科技创新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都确定了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各国在竭力把握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源头的同时,纷纷通过国际产业分工,尽快将技术转化为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能力。

二、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与未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与此同时,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市场容量大等比较优势,积极吸引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恰好满足了世界产业结构新一轮大调整大转移的要求。在发达国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增强与我国对国际产业的吸引力增大两方面共同作用下,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明显加速,我国目前正处于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

1.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历程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起步阶段(1979年至1991年)。在这一阶段。受制度的制约和文化观念的限制,外国企业在华投资还处于小规模、试验性阶段,我国引进的外资较少,外商直接投资更少。我国主要承接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行业,如服装、玩具、鞋帽及家用电器等,加工贸易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这一时期广东省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灵活措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利用外资,抢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先机,实现了经济腾飞。

第二,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至2001年)。在这一阶段,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制度基础。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开始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1996年至2001年,我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一直维持在400亿至500亿美元的水平。我国以承接资本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为主,承接方式也日趋多样化。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环渤海地区。上海在此阶段加快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步伐,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第三,高速增长阶段(2002年至今)。在这一阶段,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WTO),市场更加开放。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对国际产业的吸引力。2002年开始,我国进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高速增长阶段发达国家开始将已经发展成熟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信息、家用电器、汽车、石化产业等,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大规模转移。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开始步入以结构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产业转移的重点也开始从东部沿海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变为国内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即部分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进行转移。

2.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疆域辽阔,区域间资源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政策和制度条件比较优越,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地理环境与浓厚的商业文化底蕴,使其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除了区位选择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特点外,所承接的产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涉及钢铁、化工、交通设备、通信器材等传统制造业中资本与劳动密集的行业,以及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近年来,跨国公司以我国沿海大城市为核心,已经建立起与全球产业链相连接的产业集群,国内国际的资源和要素也已大量向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经济圈这三个地区集中。市场规模、产业链、企业群 城市群的良性互动越来越明显。

虽然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调查,中国仍然占据最具投资吸引力国家的榜首,但是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在给我们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为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需要中国特别是科技基础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增加技术投入和政策性扶持,加快产业升级,发展经济附加值更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传统的高消耗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向中西部地区以及越南等国家转移。

另外,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东部沿海地区外贸订单大幅减少,出口增速迅速回落,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同时,虽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保持了多年的快速发展,但其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获得竞争优势。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该地区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逐渐丧失。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压力之下,迫切需要“腾笼换鸟”,通过产业转移来提升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增强竞争力。再者,东部沿海地区已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企业也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有了相当的积累。从而具备了承接更高梯度产业的国际转移,以及向区域外进行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同时,随着中西部地区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大大改观,以及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使其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

综上所述,东部沿海地区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能够确保其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保持重要承接区域的地位。而随着既有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以及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不断加大,东部沿海地区已开始通过承接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而中西部地区则凭借其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以及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正在成为劳动密集型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理想承接地。

三、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产业的转移往往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对产业承接国家或地区而言,伴随着产业转移,相应的就业机会也会转移到产业承接一方。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提升,承接地区就业劳动力结构也向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专业人才倾斜。对产业转出国家或地区而言,产业转移可能造成就业机会的丧失。但是,产业转出国通过产业转移优化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并且,由于新兴产业的产业层次更高,就业劳动力结构也进一步得到优化。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四次大规模产业转移,不仅加速了产业转出国家与产业承接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引起双方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对各国的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期间,美国通过承接英国的产业转移,吸纳了大量产业工人就业,改善了就业劳动力结构,走上了工业化道路。1859年至1909年,美国加工业工人人数由130万增至660万;
工业产值也由18亿美元增至200亿美元。独立战争前夕,美国大学生总数不足300人,1890年高等院校入学人数达到23.8万。一战前夕,美国的工业实验室发展到365个,从高等院校吸收了1万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科研工作。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美、日 德等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1950年至1970年,主要发达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4倍左右,年均增长率约为6.1% 。其中美国经济增长2.4倍,日本增长17.5倍,西德增长6.5倍。并且,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就业劳动力的科学技术水平要求也逐步提高。1930年至1968年,美国就业工人增长60% ,工程技术人员增长了4.5倍,科研人员增长了9倍。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中,日本作为主要产业转出国,不仅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而且维持了较高的就业率,改善了就业劳动力结构。1975年至1990年,日本就业人口从534万增至6168万,增长率约为5%左右。同时,作为主要承接方的亚洲“四小龙”不仅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并且劳动就业率也大幅提升。在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 的失业率都在4%以下。

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中,中国作为最重要的产业承接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保持了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了劳动力就业,改善了劳动力就业结构。1992年至2007年,我国就业人口从59432万增至76990万,增长了29.5%。同一时期,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由58.5%降为40.8%,降低30.3% ;
第二产业由21.7%增至26.8% 增长23.5%;
第三产业由19.8%增至32.4%增长63.6%。2002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维持在4%左右。

四、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

通过承接国际产业,中国迎来改革开放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并且随着工业的发展.为众多劳动人口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吸引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工业生产。在扩大就业、提升就业劳动力结构的同时,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并且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工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也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了长期稳定的就业。

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降低。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到2010年,在校大学生已达30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6.5%,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这种就业需求的降低与劳动力供给的增加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地挑战。但是,危机以来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加速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这就为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大学生带来了空前的就业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发生的趋势性变化,虽然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机遇,但是,青年大学生需针对这些这些趋势和变化做出必要的调整,以便能够抓住新机遇,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是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首先,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到2020年,我国大学学历人口将达2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40%。因此,大学生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而不是紧盯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等传统岗位。其次,随着国外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必将加快发展步伐,同时吸纳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青年大学生应该认清形势,选择到能够发挥自己专业才能和创造力的中西部地区就业,而不是挤在竞争激烈的东部沿海地区。

二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掌握就业主动权。科技含量更高的技术密集型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都需要专业化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而为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也需要大量综合素质高、专业化强的人才加盟。因此,青年大学生应努力学好专业基础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积极参加社会锻炼,以便在这一波科技创新的大潮中大显身手。

三是从“打工型”就业向“创业型”就业转移。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也为大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创业舞台。青年大学生可凭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依托国家扶持政策,积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变“找饭碗”为“找饭碗”,亿创业促就业。

第2篇: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乡村振兴战略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生态文明语境下大学生建设美丽校园的责任担当及长效机制探讨

班 级:
2011级01班

姓 名:
张红燕

学 号:
222011303250123

指导教师:
金绍荣

2018年10月28日


摘要:针对“生态文明语境下大学生建设美丽校园的责任担当及长效机制探讨”这个问题,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大学生在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大学生建设美丽的校园的光荣使命。

大学生在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紧密相连,其思维的前瞻和任务的艰巨不言而喻。学校是文明的发源地和扩散地,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学校承载着普及生态知识,传播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重任,为构建和谐校园搭建新的平台。

课堂教学是生态文明观形成的基础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是新世纪的主人,要建设好生态文明,关键是在青少年学生的大脑中潜移默化,形成生态文明观。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音体美、语数外各科课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各科教学中有意、有机、有效地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做到自然贴切,不牵强附会,不图形式,注重实效。对于环保知识特别浓 的课程,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归纳总结环保知识。多了解一点关于生态和自然的作品,这类作品直接告诉要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和大自然交朋友的环保知识,我们要重点研究,编写报告,激发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欣赏世界文化遗产的作品,我们应采取延伸、拓展、挖掘、同化,让我们产生环境优越感的同时感受到美好环境的生存。这类作品可查阅资料,我了解威尼斯、庐山瀑布、雪宝山的生存危机,如全球变暖导致威尼斯海平面上升了33毫米,威尼斯每年下沉3毫米,百年后将失去威尼斯的处境,庐山瀑布水源的减少,“飞流直下三千尺”变成了飘洒的雨滴,雪宝山开发导致生态失衡等, 提出振救方案,从而让大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思想,形成生态文明观。

学生爱上学、乐读书的心理效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辟生态园、植物园,让园林化的绿色校园成为生态文化呈献的大课堂。努力把环境教育与美育结合,使校园环境孕育美感,形成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的氛围,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

三是生态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发展层面。生态文化有其历史的积沉,自古有之,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就说明春天树木刚刚复苏是不能砍伐的,除保护生态外,还特别重视避免环境污染,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其刑律之重,生态文化根深蒂固。校园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把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人口数量的控制和素质的提高都包括在发展的概念之中,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两者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在学校发展上,必须注重生态与和谐的两 大发展因素,在校舍布局上,绿化、美化上,都要从生态发展、环境保护出发,“前人栽树,后人遮荫”也就是生态发展理念的体现,在培养人才方面,教育理念方面,我们究竟培养的人才是否合乎祖国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严格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常规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和窗口

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和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机结合,这是学校加强队员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和主要抓手,因此,我们要把环保教育作为对队员开展精神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来进行。

一方面结合大学生生活,学校制定出:一系列的活动计划,让大学生主动的参加到这个活动之中,我们都是先进文明的一员,要自主行动,做一个合格先进大学生。在此基础上学校实行奖励的方法鼓励一些先进的事迹,表扬先进的学生提高同学的积极性,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采取每天一量化、每周一总结、每月一评比,评选出文明个人。

在个人的行为上,要求领导做到公道、公平、公正,学校对师生提出《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规范管理、打造特色、争创一流》的奋斗目标。为了目标的实现,在学生生命安全上对学生提出“严禁过度嬉戏,严禁翻爬栏杆,严禁乘坐三无车辆,严禁吃零食、霉变食品和过期食品”等《安全十严禁》;
为了倡导文明,要求学生做到“要讲文明话,语言亲切和蔼,会说„请、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等常用 文明语,不要说脏话,辱骂他人;
要爱护校园环境,不要乱扔、乱吐、乱刻、乱画;
要讲究个人卫生,勤洗脸脚勤洗澡,常换衣被常漱口,不要出现脏乱差现象;
要崇尚科学文明,不要传播迷信书刊和开展迷信、邪教活动”等《校园文明礼仪十要十不要》;
还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讨论制定出《教师八荣八耻》和《学生八荣八耻》;
为了减少校园里的噪音,我们还要求学生说话悄悄,走路轻轻,做到“快、静、齐”,养成文明说话、文明走路的习惯。尽管我们用水方便,一打开水龙头就能用上清洁的水,但我国依然是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让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我们在学生餐厅里写上《锄和》的古诗和“每一分钱每一粒米都是父母的心血和汗水”的警世语。为了保护清江的源头,我们将垃圾分类储存,运送到垃圾处理 厂,让文明礼仪、保护环境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

另一方面紧扣活动载体,全面育人。我们还注意把环境保护教育,从校内扩展到社区,由于小型水电站的增加,我们组织开展环境问题的社会调查,如“哭泣的洋鱼”、“呻吟的清江河”“如何保护雪宝山”等等,我们还要主动走向雪宝山、走上街头,设点宣传,开展“靓丽校园、靓丽家乡”活动,结合“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我们必须打扫好卫生,做到 校门口三包,校门清、街道净。结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为了地球上的生命”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每年的春秋游活动,我们有意识地作好安排,可以组织学生去河边或山上认识花草树木,寻找春天的脚步。去雪宝山考察鸟类和动物的生态环境,去清江河观察了解洋鱼的数量,让学生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进行“绿色植物、有益动物知多少”的智力竞赛等活动。

结合植树节、劳动节、国庆、学校校庆日等重大节日,学校开展“请春姑娘来作客”、“我为学校献礼”、种植“党员示范林、团员希望林、队员成长林”等活动。美化教室,绿化校园,创设和谐优美、温馨的教学环境。学校订阅一定的植物、花卉盆景杂志,让学生学习植树知识,学会护理花草树木的技能,为绿化祖国,改善生态环境作一点贡献。学校还可以在校园广播台,设置“环保之窗”、“地球之音”等栏目,保证每学期有环保专题广播,环保专题板报,我们还可以利用晨会开 展环保故事演讲、环保诗歌朗诵,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分析、研究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参加环保活动的技能。

总之,21世纪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推上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我们应从学生抓起,从学校抓起,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校园,以崭新的面貌、清新的头脑、创新的素质,迎接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即生态文明建设时代。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当前,中国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入到生态文明建设阶段 生态文明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容,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果,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 因此,要站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高度认识和审视大学生参与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光荣使命

1.大学生承担着人类文明 延续的历史使命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入的整体状态,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大学生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这也是时代和国家赋予青年的神圣使命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投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只有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更加奋发的努力,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人类新文明。

2.大学生承担着社会模式 转型的历史使命 生态文明不仅是社会整体状态的更迭,而且也是社会基本模式的转型,这是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发展的要求,符合当前国家发展和战略目标实现的需要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就是利用大学生群体的力量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只有深入理解和认识目前会所处的时代和模式,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 战场上建功立业,开拓创新。

3.大学生承担着建设小康 社会的历史使命 无论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在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在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准备打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 毫无疑问,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和重要内容历史已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赋予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要光荣地承担起这项任务 只有将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紧密联系,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的历史使命并为之努力和奋斗。

4.二新时期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任务

1.大学生是生态文明观念 的宣传者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思想前卫,易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 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个优势,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影响和带动周围群众和社会公众积极了解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建设要求等,使他们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与自身学习 工作生活休戚与共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全民族 全社会发自内心地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2.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 的实践者 大学生广泛开展绿色环保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大学生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学习,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本领,不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锻炼能力,将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地融合和体现在实践中。

3.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创新 的推动者 虽然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在古代有很多论述,但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性,只能用辨证和发展的眼光去理解和认识 大学生群体要发挥自身优势,在生态文明基本理念主要内涵建设方式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使生态文明成为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后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使生态文明更符合经济建设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4.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发展 的引领者 青年运动始终与时代发展相一致,青年运动始终是所处时代社会发展方向的代表 在当今社会,青年大学生不仅要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更要成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引领者大学生群体只有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高度来推动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自身不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带动更多的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在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实现和发展三履行使命和责任的实践探索和根本途径。

1.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 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并逐渐引入第一课堂 生态文明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注入新的内涵后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大学生要把生态文明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来加以认识和理解,在学习 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深化和推广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平台,将生态文明纳入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并作为重点课程 活动和实践项目加以推进和实施,这样不仅解决了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缓慢的问题。

2.将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 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作为重要素质之一加以衡量和完善 随着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实践的深入推进,生态文明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可,他们自觉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正广泛深入地推进,需要有更多符合要求的青年人才参与 只有将生态文明作为大学生基本素质加以完善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我们提倡将生态文明素质作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素质之一加以培养,并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使大学生群体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宣传意识,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基本素质,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的青年人才队伍。

3.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生 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绿色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多年来,北京林业大学依托自身优势和学生环保组织广泛开展环保活动,打造了绿色咨询 绿桥绿色长征等品牌活动项目。

一是首都大学生绿色咨询活动1984 年,第一个首都义务植树日诞生当环保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新词时,北林学子就走上街头,在长安街沿线举办了第一届绿色咨询活动,宣传介绍关于生态保护的各种知识,号召市民行动起来关注人类生存环境 绿色咨询活动得到了其他高校的热烈响应和北京市高教局(现并入北京市教委)的高度重视。1987 年,绿色咨询活动被列为北京市高教局重点活动之一,至今该活动已经开展了25 年.25 年来每逢首都义务植树日,数百名北林人联合兄弟高校的环保志愿者,组成绿色咨询队伍,走上北京街头,深入各大公园,向首都市民介绍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向市民发放绿化 美化环境保护知识的资料,介绍植树 种草养花的技术目前,绿色咨询活动已成为传播绿色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北京市绿色文化活动品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二是首都大学生绿桥活动.1997 年邓小平同志逝世,北林学子为了追忆伟人倡导绿化带头绿化的感人事迹,满怀对邓小平同志的崇敬之情,在首都义务植树日当天,以 继承伟人遗志,缔造绿色家园为主题,怀着 为祖国母亲撒播点点生命绿,替华夏大地架起座座爱心桥 的美好愿望,启动了首届首都大学生绿桥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13 届,先后催生中国青少年生态环保志愿者之家首都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协会首都青少年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等青少年环保组织.2003 年,第七届 绿桥活动开始在中华文明发祥地 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实施 首都大学生青春奥运林营建工程,至今该工程已经连续开展6年,先后组织青年学生营建跨世纪青年林大运林密云生态林中日友好林中韩友谊林等植树造林活动 绿桥活动先后制定发布了首都大学生创建绿色奥运环保志愿服务工作规划 首都大学生迎奥运环保志愿服务行动规划和北京青春奥运志愿者绿色环保培训规划,编写了北京奥运环保志愿培训教材,出版了《 生活的革命 》绿色生活指南等书籍,开展了“ 绿,来自你手” 世界华人青少年环保发明与征文竞赛活动 首都大学生最为关心的十大环境问题 调研首都大学生绿色论坛 环保公益晚会北京奥运环三环水系水质资源调查绿桥文化广场等活动 依托首都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协会,先后与朝阳宣武海淀等多个城区近 个社区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工作,与平谷区 延庆县门头沟区等多个村开展了共建生态文明村工作,服务了首都生态环境事业发展 年来,绿桥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每年都有中央电视台等 余家新闻媒体进行深入报道 绿桥活动受到了首都大学生的热烈欢迎,每年都有 余所高校近, 名学生直接参与,成为首都大学生绿色环保活动的重要品牌学校在传播生态文化开展生态体验贡献生态经济引领绿色文明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被团中央等个部委评为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五周年优秀项目奖三是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活动 年,北林学子以绿色长征和谐先锋为主题,开展了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活动该活动以中国青少年生态环保志愿者之家为组织依托,发动全国 所高校的大学生环保社团代表,组成 支青少年志愿者团队,在暑期按照雪域高原西北荒漠东北林海黄河之旅长江之歌京杭运河国宝家园雨林探险草原漫步黄金海岸 条线路,奔赴分布在全国 个省市自治区的个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宣讲生态环保绿色奥运和谐社会的绿色长征 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活动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弘扬红军万里长征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在新时期推进环保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的道路上,勇担先锋,用实际行动阐释 红色青年走绿色长征之路的时代精神,并使 绿色长征像红色长征一样,发挥 宣言书的作用,宣示当代大学生保护自然环境 共创绿色奥运共建和谐社会的决心和行动;
发挥 宣传队的作用,宣传绿色环保,宣传和谐理念,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弘扬 尊重自然追求和谐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
发挥 播种机的作用,在 绿色长征沿途播下生态环保的种子,提升社会公众的生态素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年,绿桥和绿色长征活动以五四运动 周年和新中国成立 周年为契机,以 传播绿色文化,引领生态文明 为目标,以弘扬绿色理念 建设绿色家园培育绿色队伍为重点,以 林业建设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农村发展为内容,以 社会观察理念宣传行为示范科考调研为主要活动形式,以 迎国庆,走长征,促和谐,做先锋为口号,通过绿色咨询 文化广场青春志愿林种植农村社会观察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科考调研绿色播种生态环保项目创意创业大赛等多项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以实际行动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向新中国 华诞献礼。

四是校园垃圾分类回收项目 学校的山诺会于 年开展宿舍垃圾分类回收活动,是全国第一。

所开展此项活动的高校 年来,山诺会不断探索,经历了不少挫折,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为许多高校开展 活动提供了样板 绿色事业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有效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既增大了原动力,又有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达到了 双重环保的目的 通过分类回收行动影响身边的人,把宣传工作做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把 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 如今, 已经为大多数学生理解和支持,很多人已养成分类回收垃圾的好习惯,并在用他们的言行和热情不断影响着周围的人 年来,学生开展宿舍垃圾分类回收活动,共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宿舍, 多。

间,每周分类回收废纸 塑料 公斤,每年累计吨,相当于节约纸浆 吨左右,等于少砍了近千棵大树,为绿色校园建设贡献了力量 在山诺会的示范带动下,首都高校乃至京外其他高校纷纷效仿这种节约资源的绿色回收方式,纷纷建起了垃圾分类回收宿舍办公室等,既清洁了环境,也节约了资源五是弘扬生态文明 共建绿色校园活动 今年月,学校在首都大学生第十三届绿桥暨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活动开幕式上启动了 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国家林业局 教育部北京市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活动 活动启动后,学校依托学生环保社团成立环保志愿服务队,承担起绿色校园建设的任务, 几个月过去了,绿色校园建设志愿服务队在校园里开展拣拾垃圾 清洁教室美化绿化等环保活动,利用业余时间举办绿色环保论坛座谈会交流会等活动,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推进绿色校园。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大学生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时代和祖国赋予的神圣使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责任编辑:常 晶

北京教育高教2009.12

第3篇: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乡村振兴战略

[形势与政策关于环境保护结课论文]形势政策课
论文2020

《健全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研究》
摘要:文章就现阶段国家环境保护体制、环境保护规划理念、环境保护地方制度和环境保护公民参与等几个方面在运行中存有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针对性地就其完善和健全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民参与地方制度
作者简介:邹荣,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环境保护局职员,环保助理工程师。
面对我国愈来愈严峻的环境污染态势,政府已开始下大决心采取措施遏制环境污染。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相关环保制度建设,而要推动环境保护制度的健康运行,亟须对现有环境保护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
一、完善环境保护相关体制(一环境保护体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在全国各省都建立了与之匹配的完整的环境保护体制,然而环境保护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现有国家体制中就环境保护工作的的条块分割造成的弊病



推荐访问:振兴 乡村 形势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乡村振兴战略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乡村振兴战略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乡村振兴战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