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创新探析(精选文档)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2022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创新探析(精选文档)

2022-05-20 08:20: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创新探析(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创新探析(精选文档)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创新探析3篇

【篇1】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创新探析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创新案例

(第三批)

2014年3月25日和7日4日,上海市金融办等先后发布了利用自贸区账户开展贸易融资、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等18个创新案例。2014年12月10日,上海市金融办等部门正式发布第三批九个金融创新案例,再次推出上海自贸区的创新成果。与此前两批创新案例相比,第三批发布的案例首次有了国际金融市场平台、自贸区保险业务创新等内容,更受外界关注。

随着金融行业创新脚步的不断加快,上海自贸区内金融机构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截至2014年10月末,自贸区内一行三会批准的金融机构有106家,与金融相关的服务企业,如信息服务公司、股权投资企业,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3386家,合计占自贸区新设的企业四分之一。

第三批发布的9个金融创新案例,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平台的开放创新、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业务创新、企业跨境并购融资的业务创新,以及保险机构集聚和保险业务创新等四个方面:

“上海金”提升金融中心定价权

金融市场平台的开放创新,代表性的案例为今年9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的正式启动。

上海黄金交易所副总经理宋钰勤介绍,目前已上线三个可在自贸试验区交割的现货黄金合约。同时,金交所单独设立了一个黄金保税交割仓库,为进口和转口黄金提供交割、仓储保管、清算、物流等配套服务。截至12月8日,国际板累计成交黄金82.58吨,成交金额196.47亿元。

境外投资者以离岸人民币参与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市场交易,是国际板的核心。投资资金既包括自贸区内的离岸资金,也包括自贸区外的离岸资金;
既包括离岸的人民币,也包括离岸的可兑换货币。市金融办主任郑杨表示,以人民币计价交易,进行黄金保税分割,对于在沪金融市场利用自贸区创新优势,推进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建设,扩大金融市场开放有重要借鉴意义,也有利于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集聚能力,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价影响力。

宋钰勤透露,日前交通银行、上海银行等多家银行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成功完成首笔黄金实物进口业务。银行普遍反应,进口通道通畅、通关效率较高,已成为商业银行进口黄金的新渠道。

郑杨在还透露,目前原油期货交易的方案已经形成,并得到国务院批准。此外,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自贸区设立国际资产交易的平台,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也在研究如何利用自贸区的优势,设立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或者是开展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业务。这几个要素市场的交易的平台和业务,将在自贸区挂牌第二年时有很大进展。

跨境人民币使用惠及中小企业

与以往推出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业务创新案例不同,此次案例延伸至中小企业和居民服务,包括自由贸易账户项下中小企业跨境人民币综合金融服务、居家费用跨境人民币支付和互联网企业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等。

比如,中行上海分行与中银香港、上海付费通联合推出沪港两地居家费用电子账单跨境支付平台,大大方便了异地置业的沪港居民在线跨境缴纳物业费;
浦发上海分行为一家互联网旅行企业提供跨境人民币经常项下集中收付服务。而农行上海分行依托自由贸易账户,帮助自贸区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防范汇兑风险管理能力。

农行上海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贷款、贸易融资、跨境结算及汇兑”等方面,农行打出了一套支持自贸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组合拳”。比如,参照人民币离岸市场价格在分账核算单元项下发放贷款,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前不久,农行就为一家中小型民营服装贸易企业发放了自由贸易账户项下的流动资金贷款,用以支持企业在国内采购环节的用款需求,并以企业未来向国外销售服装的货款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向企业发放贷款,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

首个航保协会条款打破审批惯例

在企业跨境并购融资的业务创新上,本次主要发布了股权质押跨境并购融资、境外上市公司股权收购融资两个案例。

其中,招行上海自贸试验区分行以境外非居民持有的境内上市公司原始股作为质押,为该非居民的境内特殊目的子公司提供并购融资支持,成功发放了10亿元人民币的并购贷款,并通过试验区内FTN账户,以外保内贷的方式,形成还款资金保障。

招商银行上海自贸分行行长助理王凡表示,该跨境并购项目面临境内、境外两套法律体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以及债权、债务人权利义务划分和衔接的难题。招行上海自贸试验区分行充分发挥离岸、在岸、试验区“三位一体”业务优势,在“离岸”完成司法转递和律师见证等工作,“在岸”实现并购融资,自贸试验区通过自由贸易账户(FTN账户)进行资金监管和还款保证。该项目中FTN账户的开立较好地解决了在境内处置境外公司原始股东持有的境内上市公司股权的难题。

而在保险机构集聚和保险业务创新方面,自贸区内也有了新突破。太保集团注册成立了全国首家由保险机构投资设立的专业养老投资公司,太平人寿自贸区分公司实现人民币保单境外销售,并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以再保分出分入业务和投资运作形式,实现本外币保费资金的双向跨境流通。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航运保险协会日前开发了首个上海航运保险协会条款——无船承运经营者保证金责任保险条款,并完成保监会备案,会员可直接使用,打破了以往每项保险产品均由各家保险公司分别报送保险监管部门审批的做法。

第三批自贸试验区9个金融创新案例基本情况

1:上海黄金交易所设立国际板

类别:金融交易平台建设

主要内容: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于2014年9月18在自贸试验区正式启动,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金”品牌。目前上线三个可在自贸试验区交割的现货黄金合约,分别是:交易单位100克和1千克,成色99.99的iAu100、iAu99.99,交易单位为12.5千克、成色99.5的iAu99.5。

金交所单独设立了一个黄金保税交割仓库,为进口和转口黄金提供交割、仓储保管、清算、物流等配套服务。在自由贸易账户框架下,离岸资金可以在自贸试验区内参与国际板交易,也可以参与上海黄金交易所主板所有合约交易。

突破点:

一是会员国际化。自贸试验区内及境外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专业投资机构以及黄金精炼企业均可参与。

二是交易资金国际化。在自由贸易账户框架下参与人民币报价的黄金等贵金属交易,实现离岸资金与在岸资金的融合。

三是定价国际化。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金”人民币黄金定价机制和实物交割标准。

四是储运和交割国际化。促进上海成为亚太黄金转口中心。

应用价值:推动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价格从区域性的价格逐步向国际性的价格转变,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金”。有利于促进我国黄金市场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自由贸易账户项下中小企业跨境人民币综合金融服务

类别:人民币跨境使用

主要内容:农行上海市分行支持自贸试验区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

一是参照人民币离岸市场价格基准,在分账核算单元下发放流动资金贷款;

二是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开展跨境人民币项下代理福费庭业务;

三是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开立跨境人民币信用证;

四是通过分账核算单元,以接近离岸市场价格,提供汇兑服务。

突破点:通过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和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在贷款、贸易融资、信用证、购付汇等方面发挥跨境人民币综合创新优势,支持自贸试验区中小企业发展,拓展和完善自由贸易账户金融服务功能。

应用价值:利用自由贸易账户资金划转便利和跨境融资功能,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防范汇兑风险管理的能力。

3:居家费用跨境人民币支付

类别:人民币跨境使用

案例名称: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中银香港、上海付费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联合研究推出沪港两地居家费用电子账单跨境支付平台。该平台可以帮助在内地置业的三十万香港居民以及在香港置业的四十万内地居民实现异地在线缴纳跨境物业费、管理费等民生类费用。未来,通过该平台亦可将服务扩展到更多的沪港跨境支付项目,可缴付费用种类也将在政策许可范围内逐步拓展。

突破点:该项目是我国首家且唯一建成的民生类电子账单跨境支付平台。该项目利用自贸试验区人民币跨境支付政策,成功实现沪港两地在线缴付物业费、管理费等民生类费用,且平台的搭建也提供了拓展后续跨境服务的可行性。

应用价值:提供了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新渠道,有利于促进自贸试验区内电子商务发展,便利居民跨境缴纳物业费、公用事业费等居家费用,为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和民生服务提供了新的契合点。

4:互联网企业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

类别:人民币跨境使用

主要内容:某旅行网是一家在线票务服务商,浦发银行针对该集团成员公司众多、跨境收付款较为分散的特点,帮助企业将所有的跨境机票、酒店等旅游费用收付款集中在自贸区平台,为其度身定制了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方案,通过简化资金划付手续,降低跨境交易成本。

突破点:试验区首单面向互联网企业的服务贸易项下的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根据互联网企业跨境结算特点,提供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服务。

应用价值:是跨境人民币在服务贸易领域业务的创新发展,对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政策提升跨境资金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利于促进互联网企业在自贸试验区集聚发展。

5:股权质押跨境并购融资

类别:企业跨境并购融资

主要内容:招行上海自贸试验区分行以境外非居民持有的境内上市公司原始股作为质押,为该非居民的境内特殊目的子公司提供并购融资支持,成功发放了10亿元人民币的并购贷款,并通过试验区内FTN账户,以外保内贷的方式,形成还款资金保障。

突破点:该跨境并购项目面临境内、境外两套法律体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以及债权、债务人权利义务划分和衔接的难题。招行上海自贸试验区分行充分发挥离岸、在岸、试验区“三位一体”业务优势,在“离岸”完成司法转递和律师见证等工作,“在岸”实现并购融资,自贸试验区通过自由贸易账户(FTN账户)进行资金监管和还款保证。该项目中FTN账户的开立较好地解决了在境内处置境外公司原始股东持有的境内上市公司股权的难题。

应用价值:利用试验区跨市场、跨境交易,帮助跨境客户盘活非居民持有的境内资产,拓展企业跨境并购融资渠道,高效地完成并购。

6:境外上市公司股权收购

类别:企业跨境并购融资

主要内容:由东方证券公司直投子公司在自贸试验区募集并设立有限合伙企业性质的人民币跨境并购基金,依托自贸试验区跨境投资政策,通过境外直接投资(ODI)、上海银行跨境直贷美元并购贷款、基金托管等金融服务,完成了对某境外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帮助该公司实现在境外退市、在境内A股上市。

突破点:一是突破以往跨境股权收购审批慢、程序复杂的瓶颈,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对外投资审批高效、快捷、便利的服务优势,以及对外投资与前置核准脱钩的政策优势,在20天内即完成方案制定、审批流程、资金汇兑和划转二是利用商业银行境外美元并购贷款利率低的优势,有效降低收购资金成本。

应用价值:利用自贸试验区政策和制度优势,借助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贷款两种方式,探索中资企业境外并购的新模式,支持优秀的境外上市企业回归A股市场,推动A股市场发展。

7:保险公司设立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机构

类别:金融机构集聚创新

主要内容:太保集团探索通过子公司太保寿险公司,以重大股权投资方式,于2014年9月在自贸试验区注册成立太平洋保险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收购城市中心旧物业来改建养老设施,为有长期照料需求的中高端客户提供专业养老服务。

突破点:系全国首家由保险机构投资设立的专业养老投资公司,是保险机构在自贸试验区通过设立专业子公司拓宽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探索。

应用价值: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和政策优势,为养老设备、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外资养老项目收购、资本运作等提供便利,有利于扩大保险资金运用范围,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8:航运保险协会条款

类别:保险业务创新

主要内容:2014年9月,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开发首个上海航运保险协会条款——无船承运经营者保证金责任保险条款,并完成中国保监会备案。该业务是指无船承运经营者以承运人身份接受托运人的货载,签发自己的提单或者其他运输单证,向托运人收取运费,通过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者完成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承担承运人责任的国际海事运输经营活动。上海航运保险协会现有会员单位均可直接使用该条款。

突破点:一是产品开发主体突破。无船承运经营者保证金责任保险条款,是第一款以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为主体开发报备的航运保险条款。二是产品监管模式创新。突破过去审批制,采用向保监会报备制。三是突破了以往每项保险产品均由每家保险公司分别报送保险监管部门审批的做法。

应用价值:发挥行业组织的专业化优势,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航运产品开发和运用的效率,有利于同业产品的规范化管理。助推上海成为全球航运险市场聚集地和产品定价中心,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9:跨境再保险业务

类别:保险业务创新

主要内容:由太平人寿自贸区分公司搭建境内外公司合作平台,实现人民币保单境外销售,并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以再保分出分入业务和投资运作形式,实现本外币保费资金的双向跨境流通。

突破点:作为首家开通自由贸易账户的寿险公司,在试验区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尝试使用保险资金跨境双向投资与结算通道,根据境内外不同投资市场优势设计产品,并通过跨境再保险的方式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应用价值:充分发挥试验区分账核算和投融资汇兑便利的优势,开展跨境再保险业务

【篇2】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创新探析

自贸区银行监管落地

  5月14日,银监会上海银监局发布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监管制度安排,区内银行将在支行网点设立、高管准入上拥有更大自由度。这是自贸区挂牌七个月来,金融领域改革的又一重要事件。

  根据银监会数据,目前新入驻自贸区金融机构54家,总资产达1205亿元。

  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认为,目前自贸区金融机构已经显示一定的积聚效应。这需要继续推进管理部分的相关政策,实现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联动。去年自贸区挂牌后,银监会曾就区内银行业监管框架发表八条原则性意见,此次是将上述原则落地为具体可操作细则。

  此番银监会发布《关于试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相关制度安排的通知》,推动相对成熟的三项政策落地,其中最大的看点是《关于简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相关机构和高管准入方式的实施细则(试行)》中规定,“自贸区内各分支行在区内新设分支机构,无需报经上海银监局事先审批,实行事后报告制。”

  对于“放权”后相关的业务以及日常经营可能出现的风险,银监局也改变以往侧重事前监管的思路:给予银行更大经营决策权限的同时,要求由“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自贸试验区业务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即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淡化事前审查。风险控制的新思路体现在同时发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业务风险评估指导意见(试行)》、《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测报表制度(试行)》中。

  “这是一次理念上的改变,是在进一步向市场和机构放权,重新划定市场和管理部门的权力边界。”上海自贸区银行人士评价。

转换监管思路

  在5月14日的新政策发布会上,上海银监局副局长马立新表示,目前在自贸区落地的各项政策,不仅是在区域内支持投资贸易便利化需求,满足客户跨境贸易和跨境投融资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大的意义在于未来可能在全国其他地区推广。而“可推广、可复制”也是政策制定过程中重要的标准。

  据了解,在区内机构网点设立、高管人员筛选等方面尝试的新监管思路仅仅是全盘政策的一部分,未来还将在区内银行业务范围和创新尺度上做重新界定。而相关的细则正在斟酌制定中。而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原则,银监会还将在上海银监局下设自贸区银行业务监管处,专司此职。

  监管放权后,银行机构是否能平衡把握业务创新和风险控制还有待观察。监管层有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复制”的不仅是制度本身,还有因此带动的银行业经营发展模式和转型。

  目前国内银行普遍有做大资产负债表、冲规模的冲动,这与国内银行业考核标准和体系息息相关。这也是监管层对机构网点设置管理较为严格的一个原因。而在自贸区试点准入放开,则是为未来银行业转型,理念转变后的监管政策探路。

  据了解,监管层有意引导入驻自贸区的银行,暂时不对区内分支行考核存贷比等指标,而是希望银行稳扎稳打,开展符合区域特色和企业实际需求的业务。这一政策仅仅是引导性的建议,需要各家银行内部“自求平衡”。而对于自贸区内试点的唯一一家民营银行,因为是独立法人,仍然会看齐银行考核存贷比指标,上限仍为75%。

  各家银行在对自贸区配置高标准人才的同时,也在考核体系上做重新考虑。

  “其他的银行网点,最重要的是考核存款。”一位自贸区分行负责人表示,“而自贸区内的银行更多地考虑中间业务收入、经济利润、创新产品等指标。”这与自贸区业务起步初期业务类型较多偏重投融资类有关,但同时也是银行试图通过自贸区分行来扩展业务转型的空间。

  目前各家银行都在细化考核方案,普遍的方向是轻资产和中间业务占更大权重。

  “这就是监管希望看得到的情况。”一位国有大行自贸区分行人士称,“但是在享受更大的自主空间的同时,责任也会更大。”

  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在5月14日的发布会上亦直指未来的风险挑战:对于试验区业务可能出现的更为棘手的风险管理挑战,其中流动性风险、交易对手风险、国别风险等,都将超出此前的“实战经验”。对这类风险将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银行需要对此作自我评估。

  按照银监会发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业务风险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等三份文件,自贸区银行设立支行及以下级别网点,相应高管人员筛选,甚至部分业务创新做法,均采取“报备制”,而无需事先审批。简化流程的同时,要求相关责任人提供书面签字、盖章或审查承诺函。银监会相关领导在5月14日的新规发布会上表示,这就是要将责任落实在法人银行董事会,进一步通过“签字画押”的方式落实到具体第一责任人,以强化银行自律和自我管理。

  目前自贸区尚在政策敏感期,未来自贸区内银行,必然面临自由化的竞争市场和国际化经营环境的考验,因此普遍对业务采取审慎态度。

  “我们做创新业务都是选择合作很多年的老客户,这样有把握,对新客户都是有一定的观察期。”建设银行自贸区分行负责人介绍说。而对于监管机构划定的红线则是保持相当距离。

改革“第二季”

  自贸区各项改革细则落地正进入密集期。

  银行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柱,其先行先试的监管制度一直被认为是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中的重中之重。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制度体系中,目前已经有央行于去年12月出台的“30条”,即《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以及银证保三监管部门公布的21条意见,构成了监管的框架和原则。

  5月16日,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和央行、国家外管局今日将共同启动自贸区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并同时颁布对参与试点企业资格的认证办法。加之此前监管部门已放开的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自此两个资金池业务均落地进入实操阶段。

  尽管从2012年底起国家外管局就开始着手解决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障碍,并出台一系列试点办法,但政策局限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对试点企业实施严格的“名单制”管理。因此业务规模一直没做大。

  而此次不仅对自贸区内注册的企业废除了名单制,降低了准入门槛,优化具体操作细节,并大幅放宽了进出外汇资金的额度。其中,区内企业境外外汇放款金额上限将由其所有者权益的30%调整至50%。

  这是自贸区外汇管理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有望扭转上海作为跨国企业资金管理中心方面“政策不足”的现状。

  外界普遍评价,打造有竞争力的自贸区这一离岸人民币市场,尚需更进一步的核心改革。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在5月14日的银监会自贸区监管新规发布会上也表示,自贸区建设是“连续剧”,当下刚刚进入“第二季”。

  在汇率和利率自由化方面,决策层仅仅放出“探测气球”,观察市场反应。

  其中按照央行公布的30条金改细则,从3月1日起自贸区试点“300万美元以下小额外币存款利率放开”政策。这被看作是自贸区推进利率完全市场化试探性的“一小步”。而利率放开后是否会出现利率大幅波动,以及各家银行、区内区外存款搬家,将关系到下一步政策的松紧度。

  根据自贸区内银行的反馈,目前相关的业务和利率谈判都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

  小额外币利率放开是央行去年末公布的金改细则之一,在银行消化吸收时通过一系列措施“减震”,银行建立统一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放开自律公约,部分银行采取“名单制”,对名单之内的议价后放开。可控推进下,加之此前大额外币利率已率先放开,区内小额外币利率上升幅度温和。

  据浦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兼自贸区分行行长王新浩介绍,目前其自贸区分行外币存款共约11亿美元,小额外币利率市场化之后,利息多支出约200万美元。而即使以上海辖区放开测算,减少利润不超过2000万美元,相比其上海分行去年52亿元人民币的净利润,影响很小。

  作为汇率改革的基础,目前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体系”(FTA账户)和“汇兑贸易细则”仍在斟酌中,这两方面直接决定了自贸区作为中国境内离岸市场,在与境内市场连接时有多大程度发挥空间。也决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多大的业务创新市场。

  据了解,此前自贸区入驻银行已经配合央行参与了多轮FTA账户测试,但是由于不断增加业务门类和创新做法,相关的账户体系规则迟迟难以敲定。一位上海本地银行人士透露,“区内和区外”如何实现资金有限渗透且可测可控,这一点是测试中的关键。而在此基础上,相关账户是否可以投资金融市场,是否可投资海外均存在风险顾虑。“监管者最不希望看到对实体经济有威胁的大批量资金快速进出。”

  由于关键的账户体系尚未落地,目前银行在自贸区的业务属于小规模的尝试预热阶段。

  根据自贸区管委会数据,截至4月末,自贸区内发生的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26笔,共45亿元;
主要满足跨国企业资金集中使用需求的“跨境双向资金池”业务目前试点了12家企业,收支额为46亿元;
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462亿元。自贸区管委会金融与财政服务局局长张红介绍,区内企业对跨境人民币的结算量连续数月都在90%以上增速,约占上海市份额的15%左右。

  “实际上,吸引优质客户落地自贸区有很多因素,”一位外资银行自贸区分行人士认为,除了相关的投融资便利化安排,税收等政策都至关重要,而利率和汇率进一步放开也是自贸区打造离岸人民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而这些政策目前还有待实质性利好落地。

【篇3】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创新探析



作者:张欣园[1] 作者机构:[1]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 出版物刊名:中国外汇 页码:33-36页
年卷期:2019年 第18期
主题词:金融改革;创新;新片;展望;金融机构;经济效应;社会效益;试验区

摘要:作为国内首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自2013年9月设立以来,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接连推出四批相关金融改革政策。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围绕这些金融改革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创新,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


推荐访问:探析 上海 片区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创新探析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创新探析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