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2022年度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2022-05-19 12:45: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6篇

第1篇: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怎样数脉搏》的教学设计

•制定依据

1. 1. 教材分析:

脉搏跳动是我们很熟悉的生理现象。脉搏现象与生命活动有什么联系?是不是脉搏的跳动频率是一样的呢?他们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学生自己的身体变化会有很多疑问,教会他们怎样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来认识自己身体的一项变化,是这个课堂的任务。本课共分三大部分:

(1)介绍几种传统的测量方式,再介绍新科技测量方式。(传统的测量方式是生活基本技能,介绍新科技测量技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能有多种方法,要充分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

(2)学生实践,老师从旁纠正错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科学才有意义,学生亲自动手才能印象深刻)

(3)整理数据,总结有效数据,得出结论。(科学要注重用“数据”说话,帮助学生养成记录的良好习惯。我们不能为了数脉搏而去数脉搏,要学会在数据中寻找规律。)

1.2.学情分析:

(1)概念—脉搏:脉搏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感受到的事物,即使是高年级的教材内容,三年级的学生对这个概念也能接受,难点就在于如何纠正他们测量的手势,准确地测量出正确数据。

(2)认知:在生活中的经验,相信学生对在不同情况下(运动与安静状态)脉搏的次数不同是知道的,我们的目的是要根据此次试验,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带领他们学会求证科学结论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观察、测量、整理、统计、分析数据的能力,学会运用新科技自行解决难题。

二、 教学目标

2.1.科学概念:

(1) 了解并掌握数脉搏的方法。

(2) 初步了解不同状态下正常脉搏频率。

2.2.过程与方法:

(1)能用准确的方法正确数出自己的脉搏,并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2)初步了解测量、整理、统计等科学能力。

2.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学会利用计算思维解决生活问题。

(3)感受自身身体的运动变化。

三、教学重点

(1)学会多种数脉搏的正确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得出有关脉搏的一些简单结论,从而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证明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

如何有效记录数据,并且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五、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法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

学生准备:手表,笔,纸,ipad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先分好组(合作学习,这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养成协作精神,互相帮助,更利于他们取长补短)

2.谈话导入:问他们生病时,医生会怎么帮我们把脉?(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激发孩子的兴趣,从而引出本堂课的主题)

3.提出问题:那你们知不知道数脉搏有哪些方法?(大致了解学生认识面广度,引出课堂主题。)

4.介绍第一种测量方法,老师示范。(让学生有大概的了解)

5.组织他们利用第一种方法测1min他们安静状态下的脉搏次数,并叫他们记录下来。老师从旁观察,纠正学生错误。(只有自己实践过的东西,才会更深刻,经过犯错再被纠正,印象更深刻。)

6.以此类推介绍后面几种测量方式(通过这1min脉搏次数的测量,以及在老师帮助下,对数据的统计,让他们发现他们脉搏跳动次数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

7.提出问题:我们的脉搏会一直都在这个范围内吗?(引发学生思考,过渡至下一内容——运动使脉搏频率升高)

8.实验探究:1分钟运动时间(下蹲或原地高抬腿)后,自己/小组相互用学过的方法测量脉搏并记录数据。(体验身体运动变化,重复测量,巩固学过的测量方法)

9.得出结论:根据他们测量的数据,帮助他们整理数据,证明运动后脉搏跳动比平时更快,并整理出脉搏的正常范围。(通过提出假说、测量、采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得出结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原来可以去证明一个问题、学会利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8.课堂小结:简单引导学生重复测量手法(帮助学生迅速整理思路,用利于学生课后复习)

八.板书

1.怎样数脉搏

2. 1min数脉搏

3.结论:

1)正常脉搏范围

2)运动后脉搏跳得比平时快

九.课后作业教学活动建议

运用学到的方法给家人测量脉搏

第2篇: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设计

在学习了《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设计》这次课程之后,笔者又在网上搜索并研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李亦菲老师另一篇题为《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概述》的讲座稿,下面是我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进行的简要总结。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在有关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对教学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根据 OCREA 模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读课程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事件、开展教学评价等五个环节。就这五个环节,李老师分别进行了讲解性的介绍:(1)从学科能力的角度解读课程目标;
(2)基于广义知识观的教学内容分析;
(3)根据教学内容陈述三维目标;
(4)围绕教学事件整合三维目标;
(5)评价三维目标实现程度。其中,针对第三个环节陈述三维目标的论述较为精辟深刻,并且还对学术界其它关于“二维目标”的论述进行了分析和反驳。感兴趣的同行可自行搜索并阅读这篇文章。

在《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设计》这次课程中,李老师着重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1)如何理解主题和主题单元;
(2)如何理解跨学科教学;
(3)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的设计要点;
(4)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的局限性。以基本概念层面的讲解出发,并在后续列举出相应可行性的操作方法,虽然不一定是具体细节性的介绍,但是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可以其作为理论性的指导,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己教学条件实际的教学设计计划。

第3篇: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
作者:陆启威
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17年第03期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也是众多教育人和学科教师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课题;
但从现实的实践和认识上看,教师对学科融合还存在理解和操作上的偏颇甚至误区,致使学科融合教育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本文试从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及价值诉求入手,谈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和思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

        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科融合虽是不同学科元素的参与和认知,但却不是几门学科的大杂烩,而是有统整,有主次,有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入,更有主导学科的个性和特质。也就是说,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的影响。

        (一)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点缀,而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

        比如教学“认识地球表面”时,有的老师用古诗词对地貌作直接描述,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些古诗词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学的审美情趣的确有很大帮助;
但对于研究地貌,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能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就很难说了。

        (二)学科融合不能喧宾夺主,而在于增进目标学习的有效性

        比如教学“折形状”时,本身是通过折不同的形状来测试各自的承重能力的;
但有些老师却是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指导学生折各种形状和如何折出不同形状上来,以表明这节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应用了技术和工程学方面的知识。殊不知,这样的跨学科教学却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和主题,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第4篇: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怎样数脉搏》的教学设计

学校

xx小学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小学

科学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题

《怎样数脉搏》

课时

一课时

备课人

班级

•制定依据

1. 1. 教材分析:

脉搏跳动是我们很熟悉的生理现象。脉搏现象与生命活动有什么联系是不是脉搏的跳动频率是一样的呢他们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学生自己的身体变化会有很多疑问,教会他们怎样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来认识自己身体的一项变化,是这个课堂的任务。本课共分三大部分:

(1)介绍几种传统的测量方式,再介绍新科技测量方式。(传统的测量方式是生活基本技能,介绍新科技测量技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能有多种方法,要充分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

(2)学生实践,老师从旁纠正错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科学才有意义,学生亲自动手才能印象深刻)

(3)整理数据,总结有效数据,得出结论。(科学要注重用“数据”说话,帮助学生养成记录的良好习惯。我们不能为了数脉搏而去数脉搏,要学会在数据中寻找规律。)

.学情分析:

(1)概念—脉搏:脉搏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感受到的事物,即使是高年级的教材内容,三年级的学生对这个概念也能接受,难点就在于如何纠正他们测量的手势,准确地测量出正确数据。

(2)认知:在生活中的经验,相信学生对在不同情况下(运动与安静状态)脉搏的次数不同是知道的,我们的目的是要根据此次试验,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带领他们学会求证科学结论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观察、测量、整理、统计、分析数据的能力,学会运用新科技自行解决难题。

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了解并掌握数脉搏的方法。

(2) 初步了解不同状态下正常脉搏频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准确的方法正确数出自己的脉搏,并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2)初步了解测量、整理、统计等科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学会利用计算思维解决生活问题。

(3)感受自身身体的运动变化。

三、教学重点

(1)学会多种数脉搏的正确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得出有关脉搏的一些简单结论,从而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证明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

如何有效记录数据,并且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五、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法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

学生准备:手表,笔,纸,ipad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先分好组(合作学习,这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养成协作精神,互相帮助,更利于他们取长补短)

2.谈话导入:问他们生病时,医生会怎么帮我们把脉(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激发孩子的兴趣,从而引出本堂课的主题)

3.提出问题:那你们知不知道数脉搏有哪些方法(大致了解学生认识面广度,引出课堂主题。)

4.介绍第一种测量方法,老师示范。(让学生有大概的了解)

5.组织他们利用第一种方法测1min他们安静状态下的脉搏次数,并叫他们记录下来。老师从旁观察,纠正学生错误。(只有自己实践过的东西,才会更深刻,经过犯错再被纠正,印象更深刻。)

6.以此类推介绍后面几种测量方式(通过这1min脉搏次数的测量,以及在老师帮助下,对数据的统计,让他们发现他们脉搏跳动次数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

7.提出问题:我们的脉搏会一直都在这个范围内吗(引发学生思考,过渡至下一内容——运动使脉搏频率升高)

8.实验探究:1分钟运动时间(下蹲或原地高抬腿)后,自己/小组相互用学过的方法测量脉搏并记录数据。(体验身体运动变化,重复测量,巩固学过的测量方法)

9.得出结论:根据他们测量的数据,帮助他们整理数据,证明运动后脉搏跳动比平时更快,并整理出脉搏的正常范围。(通过提出假说、测量、采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得出结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原来可以去证明一个问题、学会利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8.课堂小结:简单引导学生重复测量手法(帮助学生迅速整理思路,用利于学生课后复习)

八.板书

1.怎样数脉搏

2. 1min数脉搏

3.结论:

1)正常脉搏范围

2)运动后脉搏跳得比平时快

九.课后作业教学活动建议

运用学到的方法给家人测量脉搏

第5篇: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跨学科教学实践与构想

摘要:文章总结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在跨学科教学方面进行的诸多实践,如学科大类培养模式、教改实验班探索、数字媒体方向建设等,并对如何进一步推动跨学科教学进行了构想,包括“网络、群体与市场”这门跨学科课程的开设计划以及如何推动跨学科选课等。

关键词:跨学科;
交叉学科;
协同教学;
交叉学习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03-03

  1 背景

1989年,美国学者舒梅克(Shoemaker)在跨学科学习基本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定义:教学将跨越学科界限,把课程的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跨学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是学习和研究的全球性特征的一种反映,应通过新的教育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在多元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中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

国外跨学科教学改革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近年来,美国大学普遍设置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人文与技术科学等新学科与综合课程,如斯坦福大学的“多学科教学与研究”(Multidisciplinary Teaching and Research)行动等。英国利兹大学在理科、艺术与社会科学、现代语言等学科领域设置各种结合课程,其中理科设置70多门;
牛津大学现有30%以上课程都是由两种以上科目结合而成,诸如“哲学与数学”、“经济学与工程科学”、“生理学与哲学”等。

跨学科教育有不同的形式和内涵,从专业角度来说,设置跨学科专业,建立辅修、双学位制度;
从课程教学角度来说,开设包含跨学科内容的新课程;
从学生角度来说,课程的受众跨学科化,便于进行交叉融合。

在设置新的交叉学科专业时要淡化专业界限。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专业目录,增设交叉专业,有25个学科群设置了跨学科专业,用以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中国教育部也于2010年开始修订专业目录,强调兼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目前进行跨学科专业培养研究的文献包括工程管理类专业、工业设计类专业等。

第6篇: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如何做好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的一种新思路,是对教育目的的一种全新的思考。它是以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为目标,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开展多元智能教学的教学活动,把各个学科都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构建一个跨学科的知识网络,将多学科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也可以找到一系列线索,用这个线索将若干学科领域的多个技能和相关概念串联起来。

自工作以来,我一直都是跨学科教学,要么跨信息技术和数学,要么跨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面对如此繁琐复杂的教学工作自己本身也有怨言,但既来之则安之,所以经过八年的教学实践,在跨学科教学工作中逐渐得出以下心得

一、了解学生的多元智能,确定学生的学习风格。

学生的多元智能结构也就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延伸,是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之前的固有知识。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智能结构,才能确定学习的起点,确定对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学生的智能结构有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该与学生共同探讨,针对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之前对所教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并事先做好必要的计划和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和学的过程能愉快地进行。

二、确定多元智能发展目标。

学生的学习总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的。同样,开展基于多元智能的跨学科教学也要制定相应的智能发展目标。这个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多元智能结构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智能发展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以此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整合多学科知识,确定多元化学习资源。

教师和学生共同统整跨学科的知识链,制订多元智能跨学科学习计划,根据教学实际,对适合学生多种智能的学习资源进行合理的归类。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组合利用这些资源,以便于为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服务。学习资源的获取有多种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跨学科学习的主题,与同伴在现实生活中收集素材,比如可以到企业做问卷调查。

四、建设教师智能团队。

跨学科学习涉及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参与,因此,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各种能促进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活动。但是,多元智能学习的开展需要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单凭一个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应该与不同学科、学有专长的教师共同协作,组建一个多元智能教学团队,共同设计教学课题,组织教学活动,这种合作把各科教师的智力强项带进了课堂教学,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以顺利进行。

五、实施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的实施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为目标,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尽量地设计一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进入学习情境,要注意将多种智能、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教学方式系统地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同时,各个学科的教师要进行优势互补,将他们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都展现出来。此外,教师也要克服心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时,要善于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交流,共同商讨教学中的问题,最终达成共识。这一点在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学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文科综合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中需要历史、地理、政治教师的合作才能解决学科问题;
理科综合则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这时又需要物理、化学、生物教师的合作。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智能团队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科教师就是要在这个阶段展示他们各自的风采。

六、交流与学习效果评价。

交流是实施跨学科学习过程的关键。学生的学习需要交流,教师的教学也需要交流。学生不可能通晓所有学科的知识,有些学生擅长言语语言智能,有的学生表现出很好的数理逻辑智能,而其他一些学生则有很强的音乐韵律智能,有的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所以,不同发展特长的学生应该互相学习,这样才能在巩固自身特长的同时,强化自己的薄弱环节。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教师的交流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只有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经常性的学习交流,基于多元智能的跨学科教学才能够进行,教师和学生才都能学有所得。学习活动完成之后,还要组织学生及教师分享成功的体验,按照多元智能的评价理论对学习结果和教学成果进行评价,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系统组织,并输入学生的智能发展档案,作为今后分析学生智能发展的依据。

七、实施基于多元智能的跨学科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着眼点

学生的兴趣和智能特点是实施基于多元智能跨学科教学的起点。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商讨,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多元智能的特点,事先做好必要的计划和准备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有连续性和持久性。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班级中所有的学生,尊重学生在总的教学方针指导下的不同的选择方式,能够系统地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多元智能活动及学习策略与学生的智能发展特点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2.整合多个学科的学习资源

跨学科的教学就是要求学习的主题要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获得需要的学习资源。在收集学习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资源的可用价值,避免花过多的时间在一个领域资源的搜集上。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学科教学和学习,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和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强化自身多元智能发展。

3.实现多元化评价

基于多元智能的教学要求其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化、个性化的,以便于全面地反映评价对象。实施多元评价要注意:⑴评价方式多元化。这种评价方式不局限于考试测试的分数,更多地注重学生智能发展的多个维度;
不仅注重量化评价,更注重质性评价,例如引入档案袋评价、访谈等评价方式,尽可能真实地反映教学效果。⑵评价主体多元化。应该发挥被评价者的主动性,让被评价者也参与评价,将评价过程由教师的个人裁决转变为教师、家长、同伴和学习者多方面参与的过程。⑶评价内容多元化。不能仅仅注重课本上的知识,更应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多元智能,以及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多元智能基于多元智能的跨学科教学是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多元化智能。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可能会形式化地运用这一理论,不顾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智能发展特点,生搬硬套地把一个或多个学科的知识糅合起来。所以,在课程实施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使得教学既能适合学生的智能特点,又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最终实现“每一种智力从多门学科教学中得到培养,每一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多种智力。”

参考文献:

[1]吴志宏,郅庭瑾,等著.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2]钟志贤著.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教育科学出版社.

[3]罗宾・福格蒂,朱迪・斯托尔著.郅庭瑾主译.多元智能与课程整合.教育科学出版社.

[4]何克抗,李文光著.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跨学科 学科 融合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跨学科和学科融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