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独秀“右”倾主义(范文推荐)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浅析陈独秀“右”倾主义(范文推荐)

2022-05-22 19:30: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陈独秀“右”倾主义(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浅析陈独秀“右”倾主义(范文推荐)

浅析陈独秀的“右”倾主义5篇

【篇1】浅析陈独秀的“右”倾主义

浅析陈独秀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作者:李艳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2期

        摘要: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革命领导者,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在谈及辛亥革命之时,人们时常将其和孙中山及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相联系,殊不知,陈独秀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陈独秀;
辛亥革命;
贡献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032-02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他推翻了清王朝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辛亥革命的成功进行,是社会各阶级联合的结果,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其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陈独秀等优秀的党员,他们对革命的贡献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在革命运动的初期,陈独秀作为青年爱国知识分子,代表着中下层的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投身于革命之中,对辛亥革命的顺利开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协办《国民日日报》

        陈独秀早年考中过秀才,人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905年3月,陈独秀在安庆举行爱国演说会时,邹容在上海出版了轰动一时的名著《革命军》。陈独秀深受启发,此时恰逢“《苏报》案”发生,陈独秀前往上海。后章士钊创办《国民日日报》,章士钊担任期刊主编,陈独秀帮助其发行报纸。对陈独秀在报社工作期间的工作情况,章士钊提到:“这个报是他和陈独秀总理编辑事宜,负责全部文字和校对,两人常常彻夜工作到第二天凌晨才休息。”《国民日日报》是一份资产阶级性质的报纸,它从近代中国屡屡惨败中看到了国民的劣根性,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同时对国民性改造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国民日日报》对唤醒中国人的新国民意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辛亥革命进行了积极的舆论准备。在刊物发行期间,陈独秀以“由己”为笔名作诗两首,分别是《哭汪希颜》与《题西乡南洲游猎图》。在诗中抒发了陈独秀的爱国情怀,他认为要摆脱中国落后的现状,就要向西方学习,实行新的制度。为达到这个愿望,他决心带领国人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不贪图富贵名利。诗中表达了作为一个革命者坚强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制度的决心和勇气。

【篇2】浅析陈独秀的“右”倾主义

读陈独秀

若夫博学而不能致用,漠视实际上生活上之冷血动物,乃中国旧式之书生,非二十世纪新青年也。所以,他一辈子都以“新青年”自居。

他,1879年生于安徽怀宁,自幼丧父,随人称“白胡爹爹”的祖父修习四书五经,得到的评价是:“这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这样的经历让我不禁想到了汉高祖刘邦,史记中记载的他生世离奇,又有各种迹象啦,预言啦,表明他是人中之龙。这位被说不成龙,便成蛇的孩子,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

早前对陈独秀的了解不深,只是局限在他对新文化运动所做的贡献和他明明是最高领导人却被意外开除出中国共产党这样模棱两可的理解与认识。到了现在,才算对陈独秀的一生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考中过秀才,在正规书院读书接受先进的西方思想启蒙,却又因为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接下来,他就踏上了反清和追求自由民主科学的道路——反清宣传,逃亡日本,主办报刊,1917年初他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可见他文学上的造诣是相当高的。

1918年陈独秀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次年初他又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我想,一个没有出席会议却仍然能被选为最高领导人的陈独秀,是因为具有了怎样伟大的人格和能力,才让如此多革命的先驱对他心悦诚服。而且,从一大到五大,他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

到这里,陈独秀的生命都如预言般的那样,是龙,是腾飞于革命前线的飞龙。我怎么也无法想象,他会被开除出党。

是所谓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吗?显然不是,这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因素,也有国际共产主义的错误引导和斯大林的强加罪名,而且,这种罪过是有夸大成分的。“一个(瞿秋白)是在党内斗争中不能或不敢与错误倾向错误路线作斗争,一个(陈独秀)是在这种斗争中不计后果。说明二人都是书生革命家,没有政治家的素质。后来的毛泽东与他们不一样,既能抵制共产国际斯大林的错误指导,克服党内错误倾向,执行独立自主的正确的路线,又能较好地保护党和革命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安全。”(——唐宝林,陈铁建《陈独秀与瞿秋白:中国早期两代领袖的悲情人生》)这也许是陈独秀性格上的一枝独秀之处,他是坚定的,因为他说过,即使全世界都隐入了黑暗,只要我们几个人不向黑暗附和、屈服、投降,便能够自信有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力量。他是有些极端的,幼年时被暴打却能不吭一声,真理是他的一切,所以他才会无条件拥护国际共产主义,没有“陈独秀党”,没有“陈独秀派”,只有一个陈独秀,唯一的一个,是他的那种不顾一切的执着造成了他在政治上的起起落落。他多次被捕入狱,没有悲观,没有抱怨,他还是在做陈独秀,独秀于动荡的社会的风口浪尖。

有时候我们解读评价一个历史伟人,总会把功与过的数量进行比较,得出功过相抵,功大于过之类的定语。陈独秀呢?功劳是因为执着,而过错也是因为执着,有这样一首读来感慨万千的诗,

小院当年聚风云,

独秀引来万木春。

千秋功罪任评说,

毕竟巍巍一昆仑。

功过有的时候被历史的波涛洗涤过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到后来只是记得,记得有这样一位一枝独秀的伟人,执着于带领中华人名走出黑暗的世界,就像中国的普罗米修斯,高举燃起希望的火种。但是现在,陈独秀的历史地位还没有被充分肯定,他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可是,不要忘记陈独秀是一名学者,并不是所谓的政治家,政治上的各种手腕与伎俩,是沾不得一点书生气的,古今多少文人,出世入世,徘徊痛苦,多是落得一个悲惨下场,只是我们要肯定的,是他们作为学者先进的思想和坚定的意志,是作为文人在国难当头的敏感纤细,一丝不苟,是作为中国人甘为先驱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

仲甫,仲甫,别去的那么匆忙,快来看一看,苍茫冬雪覆盖的土地上,那红梅一枝独秀,执着地绽出光明的春天!

【篇3】浅析陈独秀的“右”倾主义

[键入文字]
陈独秀的后代陈独秀的后代现今过的如何
陈独秀的后代: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以及早期领导人之一,也似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1942年5月,于四川江津病逝。接下来由小编来为大家说说陈独秀的后代。
长子陈延年:被捕后站着被敌人乱刀砍死
陈延年,1898年生于安徽怀宁(今安庆,17岁时与弟陈乔年一同离家到上海读书,与他们的父亲——正在主编《新青年》杂志的陈独秀生活在一起。不久,兄弟俩都考入复旦大学。1919年2月,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与周恩来等一起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冬,经中共中央批准,陈延年、陈乔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春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夏回国。在党的五大上,陈延年、陈乔年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党的会议上,父子三人以“同志”相称而不论父子情。
1924年10月,陈延年前往广东负责共青团的工作,12月任中共两广区委书记,1925年参与领导了省港大罢工,而他的父亲陈独秀此时担任党的总书记。陈延年为人正直,坚持真理,对父亲的错误主张从不徇私护短。陈延年曾经说过:“我父亲也不过是一个新官僚旧学者而已,读书虽多,而不能为天地立心,为革命立命,和文盲有什么两样!”后来,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使得陈延年与父亲的距离进一步拉大。一次,陈延年在与邓中夏、张太雷谈起陈独秀的错误时,气愤地说:“老头子(陈独秀糊涂,看不出蒋介石的阴谋,看不见工农的力量,竟把无产阶级当做革命的苦力。”1924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此时陈延年担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1927年6月26日,陈延年、郭伯和、韩步先等人在北施高塔路恒丰里104号(现山阴路69弄90号中共上海区委所在地召开中共江苏省委成立大会。会上,王若飞传达了中央关于人事调整的相关任命,陈延年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郭伯和任省委组织部长、韩步先
1

【篇4】浅析陈独秀的“右”倾主义


浅析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形成的原因
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是指1930年6月到9月在中共党内发生的以李立三为代表的错误,后统一称为“立三路线”。本文从中共“六大”、共产国际、当时中国国内的客观环境及其李立三个人因素几个方面,探讨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形成的原因:共产国际“第三时期”理论为“立三路线”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1929年共产国际的反右倾斗争为“立三路线”的形成创造了环境;
共产国际的“左”倾政策为“立三路线”的形成奠定了政策基础;
中共中央对中国军阀的中原大战走势判断错误;
与李立三本人急躁冒进的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标签:
李立三;
“左”倾错误;
形成原因

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是指1930年间在中国革命形势顺利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激进、冒险,后来被统一称为“立三路线”。“立三路线”的产生对当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中共中央和工农红军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关李立三“左”的错误的形成原因见仁见智。本文主要从中共“六大”、共产国际、国内环境和李立三个人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共“六大”

1928年,中共“六大”在苏联召开,相比于中国共产党以往的历次代表大会,这次的代表大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第一,它的顺利召开离不开共产国际的支持;
第二,从中国共产党历次召开的大会来看,它是我党仅有的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代表大会。中共“六大”的召开,在我们党内意义重大。但是中共“六大”的召开也存在很多的缺点和弊端,中共“六大”中的一些错误指示,实际上是为“立三路线”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政治根据。有关“六大”的缺陷,党内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它对于中间阶级的两面性和反动势力的内部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
对于大革命失败后党所需要的策略上的有秩序的退却,对于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和民主革命的长期性,也缺乏必要的认识。”[1]中共“六大”的召开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八七”会议以来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思想,反而进一步加速了李立三“左”的错误在党内的发展。

二、共产国际方面

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形成与共产国际對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共“六大”结束不久,共产国际也举行了六大会议。共产国际“六大”有关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与中共“六大”是一致的,因而也存在着中共“六大”那样的缺陷和错误。不仅如此,共产国际的“第三时期”理论、反右倾斗争以及“左”倾政策,都为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来源并且创造了适合其发展的客观环境。

1、共产国际“第三时期”理论为“立三路线”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篇5】浅析陈独秀的“右”倾主义


秀山秀水独秀无悔
独秀生平:
陈独秀(1879~1942年),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早年留学日本。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进行建党活动。1921年3月24日,陈独秀受陈炯明之邀在广东建党。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潇洒勇敢的陈独秀
陈独秀一肩行李、一把雨伞,足迹遍及江淮南北,到处物色革命同志。在诸多活动中,他以办报刊为核心。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编辑、排版、校核、分发、邮寄,他一一亲自动手。三餐食粥,臭虫满被,亦不以为苦。他先后办报刊数十种,“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这并无任何自夸的成分。新文化运动前夕,陈独秀堪称新派独一无二的思想领袖,那时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的影响力远远赶不上他。在《除三害》一文中,陈氏指出中国的三害是“官僚、军人、政客”,真是一针见血,比韩非之《五蠹》更能切中时弊。而五十年代的所谓“三害”,与之相比只能算笑柄。陈氏又云:“社会中坚分子应该挺身出头,组织有政见的有良心的依赖国民为后援的政党,来扫荡无政见无良心的依赖特殊势力为后援的政党。”他开始认识到政党的重要性,然而他本质上是个性在北大担任文科学长的两年,是陈独秀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而这段时间里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1919年6月11日的新世界屋顶花园。那天晚上,41岁的陈独秀独立高楼风满袖,向下层露台上看电影的群众散发传单。这是空前绝后的举动,以后爱惜羽毛的教授们是不敢效仿的。试想一位最高学府的文科学长,应当是衣冠楚楚、文质彬彬、道貌岸然,最好是像贾政式的人物。陈氏的作为,太出格了。但陈氏如是说:“若夫博学而不能致用,漠视实际上生活上之冷血动物,乃中国旧式之书生,非二十世纪新青年也。”他一辈子都以“新青年”自居。


无奈的陈独秀:
入狱之后,陈独秀的痛苦很快牵动了国人的心。中国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历代文字狱、迫害、杀戮,都由知识者一人承担,而与大众无关。这一次,大众与知识者息息相关了。李辛白在《每周评论》发表短诗《怀陈独秀》:“依他们的主张,我们小百姓痛苦。/依你的主张,他们痛苦。/他们不愿意痛苦,所以你痛苦。/你痛苦,是替我们痛苦。”这首未被重视的小诗,却蕴含了相当丰富的信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定位自身?诗中人称的转换已微妙地说明了知识者的位置:你——他们
——我们,痛苦是“你”必须承担的。
1921年7月23日,陈独秀在中共一大上被缺席选举为中共总书记。远在广州的陈氏听到这个消息后,该是怎样的心情呢?兴奋、惊喜、冷静、怀疑、忧惧?8年之后,1929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开除陈独秀党籍的决议案》,陈氏听到这个消息,又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政治上的游戏规则,非陈氏这样“侠骨霜筠健,豪情风雨频”的狂士所能理解并操作。陈独秀只能是陈独秀,永远不能形成一个“陈独秀党”或“陈独秀派”。后来,他的托派学生们再次将他开除出托派共产党,亦在情理之中。情中人,是不能为政党所容的,即使是他自己缔造的政党。

永不言弃的陈独秀:
“悠悠道途上,白发污红尘,沧海何辽阔,龙性岂能驯。”陈独秀是革命家而非政治家。政治家是无人格无人性无人情的,而革命家则是单纯而天真、固执而顽强的侠客和文人的结晶体,亦即葛兰西所说的“哲学的实践者”。陈氏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弱冠以来,反抗清帝,反抗北洋军阀,反对封建思想,反抗帝国主义,奔走呼号,以谋改造中国,实现自由社会。”他的热情从未冷却,难怪比他小得多的胡适也羡慕他的“年轻”。学生傅斯年谈论世界大势,悲观地说:“十月革命本来是人类命运一大转机,可是现在法西斯的黑暗势力将要布满全世界,而所谓红色变成了比黑色势力还要黑,造谣中伤、倾陷、惨杀……我们人类恐怕到了最后的命运!”陈氏却坚定地说:“即使全世界都隐入了黑暗,只要我们几个人不向黑暗附和、屈服、投降,便能够自信有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力量。”


满怀经纶的独秀:
《独秀文存》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集之一。1939年,周恩来等劝陈去延安,当时中共中央想把陈弄到延安养起来,不让他在外边胡闹。但陈拒绝了。他说,大钊死了,延年死了,党中央里没有他可靠的人了,“他们开会,我怎么办呢?”结果不欢而散。中共领袖们没有读过《独秀文存》,他们没有看透陈独秀:谁也无法把他“养起来”。同样的道理,今天成千上万的被“养起来”的文人们,能指望他们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呢

怀有傲骨却又理性的陈独秀:
晚年在江津的生活是凄苦的,但却是自由的。蒋介石的资助被他拒绝,胡适建议他去美国写自传也被拒绝,他只接受北大同事和学生的帮助,晚年陈氏所做的有两件事:一是重估一切价值,“将我辈以前的见解,彻底推翻”。老人一般都是知错不改的,陈独秀却截然相反。他对早年所信奉的“主义”进行了全盘的反思和清理。这种否定自己的勇气是最可贵的。
横额:不怅无悔;
上联:太平海,太平洋,平海平洋太平箭杆不怅;
下联:独秀山,独秀水;
秀山秀水独秀胡同无悔。关于陈恩田是陈独秀曾孙的传言,但并没有得到陈恩田本人及陈独秀研究会证实。

勤王革命皆形迹,有逆吾心罔不鸣。直尺不遗身后恨,枉寻徒屈自由身。
驰驱甘入棘荆地,顾盼莫非羊豕群。男子立身唯一剑,不知事败与功成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